科技赋能让千年工程焕发新生

千万IP创科普,共筑科技强国梦。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协科普部与人民网联合策划推出“见证科技之路”主题报道,聚焦国家科技战略政策、重要科技奖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等,深入基层一线开展采访调研,推出一批生动鲜活的科普精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建设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考察河套灌区时强调:“河套灌区灌溉工程是千年基业,花了很大功夫,也很值得。要继续完善提升,提高科学分水调度水平。同时要量入为出,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尽可能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河套灌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成为指导河套灌区现代化建设的政治法宝。两年来,河套灌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把“传承千年基业、建设现代化灌区”作为首要任务,以科技赋能助力灌区发展再上新台阶。

图为内蒙古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供图
创新工程施工工艺,筑牢千年基业根基。总书记赞誉河套灌区灌溉工程是千年基业,既是对灌区2000多年开发建设史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我们建设现代化灌区的激励鞭策。河套灌区从灌溉渠道这个事关千年基业根基的工程建设着手,研发创新了渠道防渗衬砌第三代技术——现浇钢丝网混凝土与保温一体化防渗衬砌结构,并在“十四五”河套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和内蒙古黄河干流盟市间水权转让二期工程中广泛应用,工程使用寿命达到50年。2024年河套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被列入国家“两重”项目建设清单,投资概算约103亿元,工程实施后灌区骨干渠道衬砌率将达到95%以上,千年基业的根基将更加牢固。
深化水利科技研究,助力农业节水控水。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解决灌区生产实践存在的难点问题,河套灌区持续深化水利科技改革,构建了1个试验中心、4个试验站的“1+4”科研机构体系,持续深化与中国水科院、黄科院、中国农大等多家科研院校合作,共建了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河套试验站等多个科研平台,累计开展科研项目300多项,获奖153项,推动一大批科研成果在灌区转化应用,重点推广引黄滴灌技术,应用面积达244.91万亩,为农业深度节水控水提供了科技保障。2023年河套灌区获评中国灌区协会“节水型示范灌区”称号。
强化信息工程建设,打造数字孪生灌区。河套灌区信息化建设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建成国内灌区管理单位首家行业专网、1284处通信站点、2141处数据监控点和161个国管干渠调度断面、144个国管干渠直开口断面自动计量设施,水情信息自动采集系统覆盖率达到81%。近年来,河套灌区整合多平台数据信息,在重点项目区建成“数字孪生”灌区平台,实现灌区智能化管理和优化运行。不断加快自动计量设施建设,2025年底前将完成430处在建自动计量设施建设;2030年前,利用内蒙古河套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再新建自动计量设施1387处,国管干渠调度断面、直开口断面自动计量覆盖率将分别达到100%、66.6%,为科学分水调度提供重要支撑。开展大田作物灌溉制度研究,在完成现代化改造的部分渠道上开展高水位、大流量灌溉运行试验,总结完善新工程条件下水量调度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科学分水调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