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记否?老闵行过年风俗丨闵行情

沧海桑田,老闵行的发展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与上海市文脉密切相连,而近现代的海派文化也在这里生根发芽,并得到彰显。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五季,我们邀请了文绮中学的青年才俊来诵读《“小上海”老闵行》。你将读到的是《旧年风俗曾记否》节选。一起跟着声音,看看旧时过年期间有怎样的风俗……

旧年风俗曾记否
刚守完岁,不多时鸡鸣报晓,新年到了,爆竹一声除旧,先先后后的鞭炮声响遍全镇。家家开始忙碌起来,敬天地神是第一件事,点香烛、供糕点,一家之主操持仪式,按辈分长幼一一拜过天地。有家祠门户还向祖宗叩头祭祀。小辈向尊长“拜年”后,仪式便结束了,孩童还可拿到一份预先准备好的“压岁钱”。

富裕门户以“八仙桌”为供台,前置一对点烛的“蜡台”和香炉;中为糕点、糖果、蜜饯等装于“和合盘”“七珍盒”内为供品;后置天地神像,也多以福、禄、寿三星图替代。

早点是甜食,一般是“糖圆子”。喝茶的人第一口先吃糖茶,也可放一枚橄榄称元宝,然后便可喝茶了。

吃罢早点,年长的祖辈守岁后体力不支,去睡觉了,穿着新衣服的孩童拿着压岁钱找同伴上街玩耍去。

大年初一禁忌的事很多:不扫地,不理发,不洗衣,不泼水,不串门走亲戚,不说脏话粗话。小孩说漏了嘴大人要说“百无禁忌”。

出门碰到熟人、邻居的礼貌语是“恭贺新禧”“新春吉祥”等。

春联在年前已贴好,也可在初一日贴。百姓门户人家只贴一张红纸便有节庆的气氛了。

商铺在初一不开张营业,但老闵行镇有一处却热闹非凡,这就是在东外滩(佛阁弄以东)的地方。这里聚集了吃、玩的商摊,一摊紧接一摊,有牛肉细粉汤、豆腐花、小笼包、汤包、汤团、馄饨、五香豆腐干、甜面酱豆腐串、冰糖葫芦、米花糖、芝麻糖、粽子糖、状元糕、绿豆糕、云片糕、五香豆等。

玩的有“套泥老爷头”“转台”“押头子”等。“套泥老爷头”是以小藤圈在一定距离外扔出套中即为奖品,距离越远奖品价值越高。“转台”是一个圆盘,中间立杆上有一根挂了针线的可旋转横杆,用手拨转后针停留处标有奖品项目,奖品价值大的园盘上格子越小,针落在上面的机会越少。“押头子”(股子)是押点数,押得对的得奖,也称“六门斗”。

商摊以东,还有露天说书的,略放几条长凳便可招揽听客了。说的大多是本滩的“说因故”书,说书先生手拿竹纤和钹,说说敲敲,在讲得有声有色的时候停顿下来收钱了,给多给少随意,不付钱的在旁边听也行。也有卖“梨膏糖”的,一手拿小汤锣,一手拿小竹板,唱了一段“小热昏”后推销梨膏糖,不停地唱不停地卖,顾客一波又一波。

从年初一至年初五,这里整日人头攒动,叫卖声、吆喝声不绝于耳。初六后各商铺开张营业,市场也就自行解散了。

老闵行镇商铺颇多,大年初一是不开张的,大商号或合伙的商号一般都有伙计、学徒,他们上午休息下午进行盘点结账,计算去年的收成。

年初二日,可以串门跑亲戚,见面时相互问候“恭贺新禧”,做生意的祝贺“恭喜发财”。家庭一些扫地、洗涮的禁忌事,这天起便可做了。

初三日,大户商家依旧早上点香烛敬天地,一般门户家便随意了。新出嫁的女儿,初三回娘家拜年,当天得回夫家。

初四这一日,街上多了许多“鱼担子”,都是鲜活的大鲤鱼,这是因为商家们迎接财神所必须用的,取于“有利、有余送元宝”的含义。这日的夜饭,老板全家、伙计徒工聚在一起吃“迎财神酒”。放台面中间的鱼是不可动筷的,表示吃剩有余的意思。

这席酒,最担心的还是伙计。酒巡过半,老板宣布留去,年成不佳,伙计被辞掉,但不论留去,红包人人一份,大家感谢老板说一番祝贺恭维话。

老闵行镇的各大花米行、毛猪行、竹木行、南货、棉布等商号,“接财神”要行隆重的仪式。供桌上菜肴丰盛,香烛用上品的。大鲤鱼用红丝绳吊了起来,鱼肚上斜贴一方红纸。也有商号在席中放“猪头三牲”,红纸贴于猪头中央。

在差不多时辰时大家一一拜过财神,待一交初五子时,爆竹声便响了起来,一年收成好坏,期待财神菩萨的保祐,从这一刻便开始了。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的日子,称“元夕日”或“元宵节”,是整个春节活动的高潮。“吃元宵”和“观灯会”是闵行镇二项重要的习俗。镇民把元宵分为实心的“圆子”和有馅的“汤团”二种。实心的做得较小,称“小圆子”,以糖、桂花、桂圆、蜜饯作佐料。汤团则甜咸荤素皆有,肉、菜肉、豆沙、芝麻沙为大多数,各家以喜好制作,一般为夜食元宵。

大户人家在客堂中挂上一或四盏灯的,多为“走马灯”“花兰灯”“荷花灯”等品种,也有在家门口挂红灯笼以添喜庆景象。

初一月半为进香日,不便走动的老年妇女在家中观音菩萨前上香念佛。年轻信徒去观音阁、清净庵拜佛或请庙姑问吉占个卜。

傍晚时分,一些人家“迎灶君”的奉祀开始了,考究一些的灶头,砌筑时已留有“神龛”,常年请着灶君老爷,没有神龛的可在灶头中间贴上“灶君图”。灶台上放置甜食之类如花生糖、芝麻糖、桔子、甘蔗和甜点,家主点香烛后按灶君图上文字念一遍:“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合掌三拜,待香烛燃尽也即祭毕。

老闵行镇向有元宵节观灯、赛灯的风俗。“灯会”是一项民间的文化活动,需要巨大的财力支撑。闵行凭着得天独厚的黄浦江码头经济形成的商业大户,是活动的主体。

灯会队伍在下午起便在闵行大操场(体育场)集中了,陆续从四周乡镇赶来的有马桥、北桥、塘湾、颛桥、塘南的队伍。

天黑时分队伍开始出发,行进路线为:进入北街向南至大街南端后折向前东街,再向南后沿浦江路进入沪闵路,向北折至新安路、新街后进入后东街,过后东街后沿横泾滩时队伍逐渐解散。

灯会队伍之长,观者之多在闵行镇上也称一个奇观。一般,灯会队伍行进至北街中段“一笑园”茶馆处便舞动起来了,这时,爆竹声、锣鼓声、叫好拍手声响彻云天,而在大操场等待出发的队伍还有一半呢。届时,街道两边站满了人,两层楼住户家的窗口人头挤挤,沿街商店里头也人满为患,远望一片人山人海,人头涌动。

穿着彩装、举着灯牌的是队伍的领头。灯牌中设举棒,上为方形箱,四面糊色纸,边有锯齿形彩色布番,左右两边加红丝吊穗和飘带。灯牌前书“灯会”两字,后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文字。

日前,闵行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将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五季,我们邀请了文绮中学的青年才俊来诵读《“小上海”老闵行》。

“闵行为本邑首镇,地当水路之冲,户口殷阗,商业繁盛,距县治约六十里许。地产棉花多于粳稻。风俗素称朴实,近亦渐趋浮靡。水道有小轮,陆路有汽车,交通颇便。镇之西北有北桥镇,钟楼在焉。其西为马桥镇。而其北为颛桥镇。四镇统称为西南乡云。”

这是由上海著易堂出版于1927年的《上海乡土地理志》(李右之著)对闵行的描述。

书中的“闵行”指的是镇。1960年1月设立闵行区后,撤销了闵行镇建制,闵行镇这块地方被约定俗成称作“老闵行”了。1992年9月,原上海县和原闵行区“撤二建一”,建立了新的闵行区,但“老闵行”的称呼在当地民间依旧使用着,并泛指为整个江川路街道。

历史上的“老闵行”地区,古有秦皇驰道连通上海县署,为水陆要津,因地域之便,长期以来,这里商贸发达、街市繁华、人文荟萃、群贤毕出,一度在江南地区城镇中颇有影响力。

使老闵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是在解放以后。随着上海汽轮机厂、上海电机厂的建成,现代工业开始发展,这里建起了汽轮、电机两个工人新村。1958年起,大批工业企业迁来,老闵行成了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1959年建成以一号路(江川路)为主的10条城市道路,在主要道路两侧配置商业网点。以东风、红旗新村等处为中心,新建各类职工住宅25万平方米,学校、医院、邮政、银行、影院、菜场、公园等设施也开始有计划地逐步配套建成,昔日的经贸重镇终于蜕变成为一个现代化工业新城,著名的卫星城,形成最初的产城融合区域。

1980年代后,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江南古镇的街景在老闵行逐渐消失,但《闵行诗存》“序”中所描述的“舟车辐辏,人物昌丰;虽无临淄之十万家,已聚德星于五百里。”之历史记忆和人文信息,却有幸留存了下来,且引起越来越多文史研究者的重视和探索。